×
硅酸盐学报

迷人的景憾人的性动人的情二氧化硅硅酸教学课

在2014年宜昌市的“化学比教学”活动中,宜昌市一中董颖超老师的“二氧化硅 硅酸”课,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实施过程中高潮迭起。课件的制作,实验的运作,语言的表述,都充分展现了教师的睿智与魅力。景由“硅”生→重走“硅”路→探知“硅”秘→王者“硅”来→“硅”为一体,五个模块,环环相扣。景由“硅”生,通过展示五彩缤纷、风景如画的大千世界到神秘莫测的 “硅谷”,再拆开汉字“硅”,由“一石二土”组成,说明景由“硅”生,并源于平凡。重走“硅”路,带领学生回顾历史,认识到含硅材料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自然感受到含硅材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将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之后,趁热打铁,探究“硅”秘,完成本节课的核心知识,通过相关物质的一般或特殊性质,使学生认识到陶瓷、玻璃、水泥的“美”,二氧化硅的“奇”,硅酸的“殊”。接着,乘势拔高,王者“硅”来,介绍并展望新型含硅材料的未来发展,使学生产生了无限憧憬与强烈期盼。最后,“硅”为一体,回归现实,回归课堂,完成并巩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整节课的流程圆润,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线使“硅”的历史与未来浑然一体。触景解性,理性生情,情景交融,让听者产生一种欲静不止、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冲动。

一、化学与生活甜蜜牵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生活离不开化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化学老师本应承担的责任。新课标化学教材的立意也正是知识从生产生活中来,再回到生产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本节课从现实生活走进化学课堂,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密切。

景由“硅”生,带领学生走进家喻户晓的硅谷——电子公司的聚集地。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叫“硅谷”?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在当今的热门话题下大气出场。

探知“硅”秘,是本节课的核心。在进行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时,老师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含有二氧化硅的物品?二氧化硅有哪些用途?学生陈述,教师补充,展示光纤球和一段光纤,讲述光纤的工作原理及其广泛应用,学生通过分析二氧化硅的用途,从颜色、状态、熔点、水溶性等方面归纳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学生在感受水晶玛瑙等硅物品之美的同时,也体会了用途反映着物质的性质这一化学思想。

本课时的重点之一是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在讲授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时联系盛碱性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时联系到氢氟酸给玻璃雕刻花纹,量杯等量器上的刻度是用氢氟酸刻蚀的。由半导体工业中流行的“从用户到沙滩”介绍二氧化硅与碳反应,工业上用这一原理制粗硅的原理。

通过这样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与事实,对巩固二氧化硅的性质与用途的认识,给学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科学与人文完美结合

硅从哪里来?拆开汉字“硅”,得到一石二土。景由“硅”生,源由平凡。五彩缤纷、风景如画的大千世界富含硅元素,硅的化合物约占地壳质量的90%以上。晶莹透亮的水晶、五彩斑斓的玛瑙,与普通的沙子成分并没有什么两样。原来,硅使世界如此美丽动人,珍贵与平凡只存在微步之别。

硅谷就像是一条时空的裂缝,透过裂缝,精英们站在未来向现代人输送着新的产品和理念。老师展示硅太阳能电池,和学生一起展望未来。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用硅太阳能电池给汽车提供动力,那时,天空会格外蓝,阳光格外灿烂;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将一块芯片植入自己体内,使自己成为第一个半机械人。

自然联想到会不会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借助各种新型含硅材料,让自己成为超人呢?对未来的展望把课堂再次推向高潮,老师的殷切希望碰撞了学生的心灵,把学好化学与自己的成才和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从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文理交融开始,文理交融就成为许多学者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化学教学理性与感性的光芒相得益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需要更多的复合性人才,文理兼融。现在高考模式的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不论本质上如何,但都是贯彻了这个基本思想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自觉地贯彻并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铜合金酸盐活化工艺性能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